物联网终局,就是智能“吃掉”隐私吗?

据外媒wired报道

近日

社交平台Parler遭黑客入侵

数百万用户数据被泄露

黑客自称已爬取99.9%用户数据

其中包括参与国会大厦突袭的关键证据

诸如此类信息泄露的事件,在物联时代来说,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。

 

2020年1月20日,某黑客组织在黑客论坛上发布一份智能设备的远程登录Telnet凭据列表,近50万台服务器、路由器和IoT设备密码被泄露;5月8日,4400万巴基斯坦移动用户的详细信息在线泄漏;12月14日,央视曝光简历信息被贩卖,招聘平台成信息泄露源头。万物互联下,隐私被“吃掉”的现象,层出不穷。

 

物联网从提出到兴起,一直都是备受关注和期待的事物,毫无疑问,未来的物联网将彻底改变大众的生活和工作方式,这是万物互联下的智能给时代的最终答复。

 

科技领域的发展一直有着“双刃剑”的说法,信息采集终端的广泛应用暴露出的短板,是个人隐私安全泄露和非法应用。

 

“裸奔”的隐私被谁操控?

 

智能技术的发展,让智能产品遍地开花,这是物联网时代的风口趋势,也是消费者趋向的选择,但智能设备信息外泄的问题近年来频频发生,失去保护衣的隐私,背后到底被谁操控?

 

1、手机终端实名认证

 

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在临近春节之际,再度爆发,新闻时有报道感染地区连夜进行核酸检测,与感染者接触过的人员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排查,即便没有接触过患者,只是在其周边地区出现过的人,也一并在排查名单内。

 

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人员的确认,这和个人定位信息的查找离不开关系,尽管这里也涉及到“信息被曝”,但从遏制疫情蔓延的角度来说,这里的“隐私泄露”是众人更愿意甚至乐见的,这本该是值得大家高兴的事情。但在同等的情况面前,下面这些“隐私暴露”问题却让人难以接受。

 

成都女患者赵某核酸检测呈阳性,在官方公布其病情的同时,网上另一份包括其住址、近期活动地点等在内的信息曝光,赵某遭到网友嘲讽及攻击;重庆徐某某被确诊为新冠无症状感染者,个人信息在网上曝光遭他人电话辱骂。

 

上海王某某被确认感染后,其接触过的同事刘某个人信息被曝。同为隐私暴露问题,对待显然不同,而个人信息之所以能快速确认来源于号码认证及通信基站

 

号码认证页面

 

自2013年开始推行的手机号码实名认证,最初带来的益处良多,既方便运营商对用户资料进行审核,建立可靠的互联网信用基础,又能有效遏制电信诈骗违法的数量。

 

在物联网格局逐渐打开的今天,实名认证也带来信息外漏的隐患,运营商通过手机号码获取用户的具体信息,并以此为接口,与用户进行直接沟通

 

当用户的手机进入到通信基站的覆盖范围时,通信基站可以对每个认证过的号码进行自动分析,并详细记录该号码在覆盖范围内的所有活动。有了这些详细信息,加上背后网络技术作为推手,轻而易举就能翻出一个人的资料。

 

2、Wi-fi数据连接

 

现在大多人都知道只要连接Wi-fi就能进行无线上网,那么Wi-fi到底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,其实它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、手持设备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。

 

值得提到的是,这是一种短距离连接,在开放性区域,其通讯距离可达305米;在封闭性区域,通讯距离一般为76~122米。

 

Wi-fi自诞生以来就凭借其上网快速、连接方便、组网成本低等优点备受人们推崇。对绝大部分用户来说,在有Wi-fi的情况下,是绝不会开启数据流量的,而任何一个设备,只要通过无线功能连接过Wi-fi,那么作为终端的路由器,都会显示设备的相关信息

 

 

从手机角度来说,如果当Wi-fi功能打开时,手机就会开始搜索周围的Wi-fi信号,并尝试进行连接。如果搜索到无需密码连接的Wi-fi,那么手机就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,自动连接这个Wi-fi。

 

当手机的Wi-fi功能显示关闭时,在实际应用中,Wi-fi并不会完全关闭,而是进入“休眠”的状态,在这种情况下,当Wi-fi搜索到可连接的信息时,就会自动开启并提示用户是否需要连接。而无论用户是否选择接入,手机序列号等基本信息的收集都已经完成

 

3、具备信息收集功能的智能产品

 

现在的电子智能产品基本上都具备一定的信息记录或储存功能,设备自带摄像头、指纹解锁、人脸识别等,在操作过程中,个人信息已经在设备中录入并储存,从个人隐私方面来讲,如果系统安全就是保护得当,如果系统出错就会造成信息外漏。

 

比如近几年兴起的儿童智能手表,部分父母选择具有追踪功能的手表,这样方便随时查看孩子所在位置,并保证随时和孩子进行通话。但这并非绝对安全,如果服务器的安全出现漏洞,那么孩子将会处在危险之中。

 

又比如智能家居操控中心,家中具备“全屋智能”系统的用户或者大半使用智能家居的用户,手机上一般都会有一个统一操作设备的中心,这可以用于监视和控制智能家居,一旦控制中心出现漏洞,那么设备中所包含的敏感数据完全可以被访问。

 

 

除此以外,还有智能门铃、智能门锁、智能摄像头等等,都有可能造成数据被盗。曾经有网友晒图尝试在QQ搜索中输入“摄像头破解”的关键词,搜索结果立刻显示数十个与此相关的群,群里更是提供大量的IP地址供成员免费下载,不少群友还分享出自己成功破解的成果。

 

隐私被“扑食” 拿什么拯救?

 

隐私安全威胁是制约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阻碍,物联网虽应用广泛,其体系结构基本相同,隐私安全的威胁集中在感知层和处理层。

 

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漏洞,非法访问网络资源或发起网络攻击;通过传感器节点等泄露用户的位置隐私;攻击者对网络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,降低网络通信性能等。

 

从隐私保护规范来说,欧美国家对这方面的关注较早,因此其保护规范也相对比较完善,目前,我国的网络隐私保护法规尚在通用层面,物联网隐私保护的实施可以从中借鉴。

 

2017年发布的《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明确了去标识化的定义,保障数据主的隐私安全;2018年颁布的《民法总则》中以民事权利的方式规范个人信息保护,这也是民事基本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首次明确规定。

 

同时,为了尽量避免隐私外泄的问题,我国安防产业明确要求普通用户的数据仅保存数个月,在其他产业中,不是用户主动要求的数据,保存时间仅为三个月甚至更短。

 

随着技术的发展,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智能设备威胁到个人信息安全,在万物互联的智能面前,用户也应尽早做好防护。

 

 

例如在使用家庭Wi-fi时,对路由器进行检查,创建单独访客网络;在使用智能设备时,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,尽量做到一个设备设置一个密码;对智能设备的操作软件,尽量保持最新版本;谨慎操作采用云端服务的设备,在允许访问云计算之前先在家庭网络上尝试使用

 

物联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,物联网由于其直接暴露的特点,更容易遭受网络的攻击,根据Gartner公布的数据显示:在过去三年内,近20%的机构或企业遭受过至少一次基于物联网的攻击。

 

对于部分企业和机构来说,隐私在当今时代或许已经成为一样奢侈的东西。为此,他们也在尽力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。

 

日前,工信部就《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》(征求意见稿)公开征求意见,其中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立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;小米MIUI12隐私保护重点突破,获用户和国家机构高度认可;大华股份获国际权威标准组织BSI颁发的ISO/IEC 27701隐私信息管理体系认证。

 

在物联网的风口驱使下,隐私的边界在利益和便捷面前逐渐模糊,万物互联的巨兽式扑食成为个人隐私的严重威胁。

 

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的用户隐私被“刺探”,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最大阻碍,至于物联时代的终局,还有变数也未可知,毕竟有关智能发展和隐私维护的战役,仍在上演。

 

END